论文结论的11种写法
研发家 | 2023-12-04 0

结论是期刊论文主体的最后一部分。很多人不重视结论,以为随便写写就行,导致整个论文虎头蛇尾。特别是思辨类论文的结论,不像实证论文那样存在固定的逻辑要素,导致一些作者虽然知道“结论不能只总结主要观点,还要做理论或政策推论”,却不知道这个“推论”到底怎么写、写什么。

为此,我们围绕已刊思辨类C刊论文,总结出结论“推论”的11种写法,供大家参考。

 

一、重审研究问题+强调研究价值
 

上述文字出自《“保险消费者”概念质疑 ——以“保险相对人”概念取代“保险消费者”的合理性》一文的结论,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重审研究问题+强调研究价值”。

 

尽管我国立法从未提及“保险消费者”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却社会广泛运用,极少有人质疑其合理性。该文作者从我国现行法律出发,在正文部分对该概念的确定和使用提出质疑,并提出用一种其他概念代替这一概念。到了结论部分,作者开头总结主要观点。该文结论的推论,体现为上图划线的两句话——“‘保险消费者’概念的提出与使用是否是个伪命题?如果使用‘保险相对人’概念取代‘保险消费者’的概念,可以起到定纷指止争、避免棘手的理论困惑和司法难题的发生”。

 

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是信息量很大。首先第一句,作者实际上重审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即“保险消费者”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存在争议。当然,作者重申研究问题并不是突然重申的,而是顺着前面提到的“保险消费者”概念使用所带来的司法难题、该概念的起源等内容,很自然地提出的。结论的前半部分提到“面对……司法实践的……现实,追根寻源”,而“司法难题”对应的正是“司法实践的……难题”,“概念起源”对应的是“追根寻源”。

 

重申完研究问题,作者在结论最后,指出自己所主张的“保险相对人”概念比“保险消费者”概念更科学,使用前者可以同时避免那些理论困惑和司法难题。这就点明了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重申研究问题、强调研究价值,该文的结论的观点在推论中得到强化。

 

二、点评现状

 

上述文字出自《“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之辩——一个中式命题的终结》一文的结论,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点评现状”。

 

其实第一种写法提到论文案例,那位作者所说的“‘保险消费者’概念的提出与使用是否是个伪命题”,也多少带有“点评现状”的意味,即作者实际上就是认为它是个伪命题。只不过,因为使用了疑问句,表意有些委婉罢了。而到了“法官独立”这篇文章,可能因为作者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而且当时的职务是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他的论文表述就直白多了。

 

结论部分,这位作者甚至直接绕过“总结主要观点”这一环节,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对论题做出点评,并使用了很多措辞严厉的用语。比如“这种徘徊不前、毫无建树的辩论也影响了……”“理论上缺乏基础”“法律上没有依据”“域外没有引证”“现实释放负能量”“强化了……”“阻碍了……”,最后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中式命题之辩,早该终结了”。通过上述一系列对现状的点评,论文的结论也不再不痛不痒,而是发人省醒,指引读者往深度思考。

 

三、点评现状+展望未来

上述文字出自《“反多数难题”在中国:法院有权审查地方性法规吗》一文的结论,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点评现状+展望未来”。也就是在上一条写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展望未来”。这篇文章的结论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显然是总结主要观点,我们略过不看,着重看第二段。

 

第二段第一句“迄今为止,……没有撤销……,只开展了……”,这是对有关部门工作的点评。第二句“随着……,如果没有……,……将面临……”,这是强调上述工作状态可能引发的后果,它其实是通过“后果”强化前一句对有关部门工作的评价。第三句“事实上,……不同于……,不是……,而是……,因而具有……,没有……”,这是对前述部门相对的另一对象状态的评价。第四句“……和……并行不悖,共同维护……”,这是对二者理想状态的评价。点评了现状,作者又展望未来,指出未来可以怎么做——“……应当……,只要在……才可以……,不得……”。

 

四、升华主题+讨论共性问题

 

上述文字出自《“弃儒就贾”本义考——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士商关系问题研究之反思》一文的结论,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升华主题+讨论共性问题”。

 

上述结论前半部分,都属于总结主要观点。结论推论,是从“由是观之”几个字开始的。这篇文章考证的是“弃儒就贾”这一说法的真实含义,澄清命题所涉历史群体的相关事实。因此,在结论开头,作者就围绕上述问题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弃儒就贾”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历史名词。论文结论要想有所推论,就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停留在“弃儒就贾”这一个名词的涵义讨论上,而需要升级主题,围绕上层主题内部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出推论。

 

上文的结论推论,从“弃儒就贾”涵义的讨论层面,上升到“历史研究的态度”层面,揭示出历史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即“从现代语境出发去揣测一个历史名词的涵义往往是靠不住的,也不是历史研究应有的态度;唯有将其放在它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才有可能真正揭示这个历史名词的真实涵义”。

 

五、讨论问题背景

 

上述文字出自《“设计概念”对我们隐瞒了什么?》一文的结论部分,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讨论问题背景”。

 

结论开头,作者直接说“最后,回到设计激烈变化的背景中来”。之所以在结论部分要回到“背景”中来,是因为:作者在正文部分一直论述“设计概念”一词的模糊与宽泛,认为主流的描述普遍采用与设计者体验无关的“外部立场”,导致“概念设计”的矛盾性,并探讨了上述矛盾的产生缘由。

 

到了结论部分探讨“背景”,是因为作者想在正文基础上,借助“背景”继续回答“矛盾产生缘由的缘由”。从正文所论述的“矛盾缘由”,到结论所要讨论的“矛盾缘由的缘由”,这样的结论内容显然比正文更进一步,做出了一定的理论推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所说的“背景”,指的是“‘设计概念’讨论”这一命题的背景。也即设计对象和方式的迅速拓展,人的体验在设计中的权重越来越大。但是“设计”语境下的“人”,不仅包括用户,还有设计师本人。只是当下设计环境下,“用户体验”得到了明显重视,而设计师的体验价值被低估。这是“背景”背后隐含的深层问题。

 

特别是,某些设计难以跟直观的外部体验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准确理解相关设计师的内心体验,并清楚描述出这种能力,使其能够被外界知晓,成为可以传播交流的专业知识,便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只有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从行业实践发展成一门专门学科。可见,通过讨论“问题背景”,作者提出了“设计能不能成为一门专业”这一更有深度的理论问题。

 

六、讨论对象的新形态

 

上述文字出自《技术与巫术》的结论部分,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讨论对象的新形态”。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技术与巫术的互动关系。

 

在正文部分,作者交代了二者关系。到了结论部分,他又提到“广告”这个对象。为什么提到“广告”?作者通过引用,告诉读者——“广告”是“巫术”的一种呈现方式,或者说“广告”是“巫术”在当代的一种新形态。由于现代社会广告无所不在,因此作者在结论部分讨论“广告”,也就相当于让自己的论文更接地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该文的潜在价值。

 

之后,作者又具体解释了为什么“广告”也是“巫术”。比如,巫术可以通过使用精神或身体的魔法力量来干预自然。而商业广告也在追求类似目标,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富有吸引力的形象,借以“引诱”消费者,并使用技术手段赋予广告传播以特定的意义。广告的宣传者、理论家等,跟过去的“巫师”没什么两样。商业广告如此,其他广告比如各种非商业性宣讲也是这样。

 

最后,针对“广告”这一“巫术”的新形态,作者又交代了一个司空见惯、但更可怕的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够明确地识别巫术,那是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技艺和巫术已经合二为一。通过上述写法,作者不断把结论内容推向深入。

 

七、展望未来+重申价值

 

上述文字出自《“少教不教”真的不管用吗?》结论的第三段,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展望未来+重申价值”。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对学生“多教”还是“少教不教”。作者在正文部分,围绕此问题系统梳理了正反观点。

 

到了结论部分,作者前两段总结主要观点,到了结论第三段,第一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句话说的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未来方向”。当然,这个“未来方向”是指研究问题所对应的教学实践方向。之后作者又强调该方向“在实践中非常具有可行性”,这是在说论文得出那些观点的研究价值。最后,作者又针对自己前面提出的“实践方向”,进一步指出——为了实现这样的实践方向,学界未来有待探索的方向有哪些。也就是交代了理论研究层面上的未来方向。

 

八、强调背景+点评问题

上述文字出自《“无”鲁迅的“竹内鲁迅”》一文的结论,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强调背景+点评问题”。

 

作者在结论开头首先指出——发生于 1943 年的“竹内鲁迅”,最终显示的是日本昭和时代无解的危机。这句话,点出了“竹内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即日本陷入战争危机,作家本人陷入思想危机,十分迷茫无助。这是日本作家竹内好写“鲁迅”的大背景。这样的背景,也影响着作家本人对“鲁迅”的创作。这也就解释了,正文提到的“竹内鲁迅”为何是那个样子的。通过强调“背景”,论文结论内容比正文又深了一层。

 

强调完“背景”,作者在结论后半部分又回到研究问题上,即如何理解“竹内鲁迅”。借着前面所铺垫的“背景”信息,作者在这里对“竹内鲁迅”问题的实质做出点评。即“竹内鲁迅”的背后是日本问题,体现着日本作家竹内好的问题意识和阐述方法。

 

九、升华主题+比较

上述文字出自《民国大学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流动研究》一文的结论部分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升华主题+比较”。

 

这篇文章正文部分,探讨的是民国清华大学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流动。结论的第一段是总结主要观点,我们跳过不议。当然,作者在正文部分只是以清华大学作为样本,并不是只研究清华大学。因此,到了结论部分,为了避免就事论事,作者就需要升华主题,即由正文研讨的“清华大学各群体的社会体系”,上升到“民国社会”这个更宏大的主题;把大学内部存在的不平衡,上升到整个社会存在的流动困难。为了让文章有关社会流动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升华完主题后,接下来在结论后半部分使用“比较”继续论述。

 

比如,什么条件的家庭能送孩子上小学,什么样的家庭能送孩子上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大学。在上学的问题上,教育层次越高,对家庭的经济实力要求越高。也即,官吏、教师、商人、乡绅等群体的子女,要比农民、工人、平民等群体的子女更可能接受教育、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到了留学教育阶段,一般富裕家庭都难以承受,只有上层官僚子弟和大商人家庭才能获得。可见,通过“升华主题+比较”,作者在结论部分得以强调了民国时期社会流动的困难。

 

十、升华主题+点评问题+展望未来

上述文字出自《“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的结论部分,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升华主题+点评问题+展望未来”。

 

作者在结论中,一上来就谈论“传统资源”这个主题。“传统资源”比“愚公移山”宏大,属于升华主题。升华主题后,作者从“愚公移山”的阐释和运用中,看到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即传统资源的当下意义、传统资源的现代应用问题。由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的影响实在深远,因此,作者接下来对20世纪不同时期所阐释和运用的“愚公移山”,一一进行点评。比如,有的时期的“愚公移山”给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的时期却出现过度阐释和运用,导致反作用。点评完之后,作者开始“展望未来”——一方面承认传统资源的运用存在多歧性,另一方面认为传统资源可以在新的时代赋予更多寓意。也即,回应了结论开头提到的“传统资源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新的传统”。

 

十一、回归现实+提出总的建议+回顾历史+提出细化建议+研究意义

 

上述文字来自《论学习量》一文的结论部分,其结论推论的写法是“回归现实+提出总的建议+回顾历史+提出细化建议+研究意义”。

 

过高的学习量,是否有助于本科阶段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是该文的研究问题。作者在正文部分从理论、地理、历史等三个维度出发,得到如下观点:学习量过多地区和国家大学生的创造力可能受到制约而表现较差;学生创造力很强地区和国家大学的学习量较少。因此,本科教育存在适度学习量。

 

到了结论部分,作者在第一段承接正文提到的相关研究,提出适度学习量应当在130-140学分之间。这可以视为作者在总结主要观点。从结论的第三段开始,作者开始做推论。其中第三段,通过介绍我国部分高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降低学习量等已经实现的现实,来佐证“存在适度学习量”。第四段,作者提出对适度学习量进行立法,也就是提出了建议,并在本段结尾解释了为何这样主张。第五段和第六段,作者又从通过“回顾历史”的方式再次强调“立法”的必要性。

 

 

再往后,作者又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比如,主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的学习量分别应定多少,甚至对高中三年的学习量也提出了建议。倒数第二段,作者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即本文讨论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量,但事关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努力以及人的一生的健康发展。这样跨学段的研究意义,也就跟前文提到的“规定高中学习量”对应上了。

 

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思辨类论文结论推论的11种写法。11种写法中,有些写法存在共性,有些写法则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辨类论文结论的写作没有定法。特别是,相比社会科学尤其是经管类学科,论文写作不那么规范的人文学科,更可能做思辨研究。尽管如此,从论文发表的角度说,我们仍建议作者在写作结论时,尽量通过推论把结论观点论证得更严密一些。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